【音频】“黑色星期五”的真正由来,其实和他有关

2024-06-23 6:17:55 金融资讯 要懂汇

" />

点击上方收听《金融历史那些事儿》 主播:小篆


 收听攻略 

看见历史,听见金融


-边听边读,体验更佳-

看见金融,听见历史,大家好我是小篆,欢迎收听《金融历史那些事儿》。

在19世纪,有一位被称作海岛大亨和华尔街恶魔的天才,他在当时是毫无争议的美国铁路和电报的巨头,“镀金时代”股票市场的操纵者。他在1869年对黄金市场的狙击导致了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的大恐慌。他创造的操纵市场、筹集资本、吞并竞争者的新手段和很多方式已成为如今金融市场标准的操作模式。他就是杰伊·古尔德,这一期就让我们来看看杰伊·古尔德的人生传记。


 生平经历 

杰伊·古尔德出生于1836年,去世于1892年,在这一生中他曾是美国铁路公司总经理、投机者,靠肆无忌惮的掠夺而致富的强盗大亨。

最初他当了一名勘测员,继而经营一家制革厂,1859年起对小铁路的证券进行投机买卖,1867年成为伊利铁路的一名董事。他和丹尼尔·德鲁、詹姆斯·菲斯克联手以防止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夺去他们对该铁路的控制,并向纽约州议员大量行贿以使虚股的发售得到法律认可。他和菲斯克又与特威德联手利用股票进一步投机获取暴利。

1869年他们企图垄断黄金市场,导致灾难性的「黑色星期五」恐慌。1872年由于公众的强烈抗议,古尔德终于被迫放弃对伊利铁路的控制权,那时古尔德已拥有2,500万美元的财富。1874年他获得了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控制权,到1881年他已拥有全美国铁路总长的15%。

其后他将联合太平洋铁路股票出售,转投资于圣路易西南部的一个铁路系统,到1890年拥有该地区铁路总长之半。此外,他在1881年取得西部联合电报公司的控制权,1879~1883年是纽约《世界报》的所有人,1886年买下曼哈顿高架铁路。古尔德一向冷酷无情,没有朋友,直到去世。


 人物评价 

其实杰伊·古尔德是一个让世人陌生,却又让金融界的人士熟悉的名字,如果你要讲述华尔街的历史、或是讲述美国铁路史、美国金融史,这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同样的,如果你要讲述什么美国大金融家,金融大恶棍,金融大恶魔或是类似的为了金钱巧取豪夺的角色,都少不了古尔德一份,这就是古尔德。

与世人的评价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洛克菲勒相比,在对古尔德的评价上,相关人士倒是比较统一:贪婪、阴险、狡诈、投机者几乎都是与古尔德一生相伴的名声。而美国传记作家小爱德华.J.勒内汉却试图站在一个更公正的角度审视这位金融界的一代枭雄,在他写的一本被认为是“第一本对古尔德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人物传记”的《华尔街的恶魔天才》中,他确实以比较客观的态度描述了古尔德的一生,尽管在评价上让人有些“矫枉过正”之感,对古尔德生平的叙述上显得有些琐碎,但是通过本书你确实可以了解到这位金融家,同时也可以将半个身子挤入实业家的人物的一生,特别是结合了那个时代的商业道德和社会背景,使得古尔德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每个时代都有让一批人在商界站在最前端的领域,如洛克菲勒时代的石油,福特时代的汽车,新经济时代的IT业,而在古尔德的时代,铁路是最耀眼的行业。

想想吧,在美国这样一片大陆上,伴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和财富梦想的推动,人们迫切需要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而在当时,铁路无疑是最佳途径。所以,我们看到那时的美国,铺设铁路、延伸铁路、争夺铁路成了商界最激动人心的事件,而古尔德正是在这个领域实现了自己的成就和恶名。

在最初,这位名叫古尔德的年轻人实际上对铁路并没有太深的认识,他是一个曾经优秀的学生,还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靠绘制地图挣些小钱,那时的他更像是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但是,往往一些人掌握一项技术后会往深度钻研成为该行业的专家,而另一些人,如古尔德则会向广度扩展,成就一项商业运作。他不断的绘制地图,业务不断扩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与铁路有了接触,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对这不断延伸的钢铁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之后,古尔德经历了一场变故,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但是他挺了过来,开始了他大难不死的“后福”生涯。

但由于生前的恶名,古尔德死后也令家族的后续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有着一种尴尬的身份,这也对他事业的延续造成重大影响。这本书最后简要介绍了古尔德家族以后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显赫家族的渐渐衰落,但是从另一种角度上讲也是渐渐摆脱古尔德这位令他们尴尬的前人的过程,他们终于渐渐走向各自的诡计。而古尔德,在各类美国商业史中,依然显得成绩非凡,而又臭名昭著,所以,从他的一生中我们起码可以明白,即使对于一位商人,好的名声也是多么重要的元素。

好的本期《金融历史那些事儿》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是小篆,我们下期再见。

【音频】“黑色星期五”的真正由来,其实和他有关



推荐收听:

地球首位亿万富翁的财富观,和你想的不一样

跟“投机之王”学习如何用小资金快速翻身?

对于高房价,这场危机真的该“背锅”